更多

    世界的城市綠洲

    岑 智明
    岑 智明
    畢業於香港大學,獲理學士,主修物理。1986 年加入香港天文台為科學主任,2011 年晉升香港天文台台長,2020 年退休。岑先生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,克服了在無雨環境下探測風切變這個長久的世界性問題,獲得本地獎項及國際嘉許。岑先生於 2010-2018 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,是首位亞洲人獲選出任這個高層位置。

    上期談到,為應對正在加劇的全球暖化和城市熱島效應,我們必須為城市降溫,其中一個主要方法是讓城市設計充分考慮空氣流通的要求,使自然風(尤其較涼的海風)可以經過樓宇之間的「風道」流入城市的心臟地帶,減少熱力積聚。

    優質的城市設計固然能夠減輕熱島效應,但畢竟需要很長時間實現。今年夏季和秋季異常酷熱,香港天文台竟在 15 天內錄得 35.0℃ 或以上的高溫,這是前所未有,為城市降溫以應對氣候變化已刻不容緩。

    向來我們都習慣生活在有冷氣的辦公室、商場、交通工具等,家中不開冷氣的亦屬少數,因此大家都可能不太關心為城市降溫這個問題。但今年夏天的熱浪卻為我們響起了警號,筆者亦親身體會到,除非能遇上「風道」中的涼風(見上期),在酷熱狹窄的街上行走,例如某天我經過尖沙咀的一條小巷時,烈日當空,沒有一點風,的確感到相當難受(圖一)。

    不過,同樣在尖沙咀,彌敦道兩旁的大榕樹(圖二)卻能把太陽的熱力舒緩了不少。根據吳恩融教授團隊的研究,把城市綠化比率提高 10% 可以帶來 0.8℃ 的降溫,樹木除了可以提供遮陰效果外,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吸收的紅外線熱力能夠將葉面的水分蒸發,帶來降溫。

    有見及此,吳教授倡議:「雖然市民日間可以進入商場及其他有空調的公共設施避暑,但改良及優化公園和公共空間的設計,提供降溫設施亦相當重要。如有更多可供乘涼的戶外公共地方,長者及住在劏房或家中無冷氣的基層市民可多個選擇,在酷熱天氣下仍可在戶外運動或享受綠化環境,對保持心理健康有正面作用。同時,政府或非牟利機構可在人流較多的社區空間增加「酷涼地點」(Cool Spots)或「城市綠洲」,設置戶外噴泉、嬉水區、噴霧等設施,以降低周邊的環境溫度。」筆者非常認同。

    受吳教授的啟發,我翻查網上資料,尋找世界各地的城市綠洲,首先發現的當然是聞名的紐約市中央公園(圖三),佔地達 315 公頃,是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的 16 倍。中央公園於 1857 年設立,樹木茂密,亦有不少湖泊,景色宜人,每年吸引 4,000 萬人參觀,確是城市綠洲的典範。

    但是,要為整個城市降溫,必須在不同地區都進行綠化,令市民,尤其長者和小朋友,可以很方便到達和使用這些酷涼設施,更理想是不同的綠洲可以互相銜接,做成一個易行(Walkable)的酷涼網絡。那麼,規模細小的 Cool Spots 也應可以發揮作用,一個例子亦位於紐約市,名叫 Greenacre Park(圖四),規模相當細,只有不到 600 平方米,但樹木成蔭,而且設有一個近 8 米高的人工瀑布,因此平均每年吸引 20 萬名市民到訪。這公園是私人慈善捐獻和管理,於 1971 年設立,2018 年更被納入國家史蹟名錄。

    另一個規模較小但比較新的城市綠洲是位於東京市中心的「大手町森林」(圖五),2013 年建成,是旁邊的商業大廈「大手町塔」發展的一部分,面積只有 1.1 公頃,但已經佔整個發展地皮面積的三分之一。可見要在昂貴的市中心地帶設置綠洲並非不可能。

    新加坡是世界公認綠化做得非常出色的城市,兩旁種滿樹木的街道和設有多個國家公園當然是它的特色(圖六),而且城市綠洲(圖七)、設有綠色外牆和屋頂的建築物(圖八)比比皆是。近年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名為 Cooling Singapore 的科研計劃,與多間世界知名大學合作,包括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、麻省理工學院、劍橋大學、慕尼黑工業大學等,研究如何減低城市熱島效應和適應氣候變化。

    看過世界各地以城市綠化和建設城市綠洲、Cool Spots 等措施積極應對城市熱島效應和適應氣候變化,我們不期然會問:香港的綠化情況如何?如何能夠為城市快點降溫?我們下期再談。

    順帶一提:香港科技大學將於今年 12 月 10-12 日舉行 Climat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Conference(CARE 2022)「氣候適應及復原力大會」,邀請了多位重量級科學家、學者及官員參與和做演講,其中一個討論重點亦是如何為香港降溫,如想了解詳情,請瀏覽大會網站

    本篇原文刊載於《PC Market 電腦廣場》 1505 期,2022 年 11 月 15 日 出版。

    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