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

    開源發展從軟到硬的演進

    Dr. Joseph Leung
    Dr. Joseph Leung
   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,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 30 年,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、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、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、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、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、英國特許仲裁學會(東亞分會)委員、學術及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、香港、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、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、國際扶輪 3450 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。

    在 5G 時代,不少科技大廠紛紛採用以多核混合運算架構開發新晶片,期望能以硬體晶片技術突破加速高效能運算( HPC )應用,並降低雲端運算的能量消耗。多核心晶片開發趨勢,讓開源硬件 RISC-V 處理器架構,從原本的以終端裝置為主的使用情境,逐步擴展至雲端運算的核心系統,包括阿里巴巴、 Google 及 Intel 等科技大廠,紛紛將 RISC-V 處理器架構導入到自家雲端系統。

    以往晶片開發講究的是財力與技術,因此幾乎全為科技大廠主導,但這種狀況已開始改變。早前阿里巴巴在「雲棲大會」上宣佈將基於 RISC-V 架構的「玄鐵系列」開源,意味著所有開發者都可以分享相關技術,研發基於 RISC-V 架構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晶片。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認為,開源以往主要作為商用軟體的補充,現在更在引領創新。對科技行業而言,是一種開源由軟而硬的演進。據市調機構 Semico Research 預測,未來 10 年 RISC-V 架構佔有率將持續增加,並涵蓋端點到雲端各類運算應用,尤其到 2025 年,基於 RISC-V 架構的 CPU 出貨量將超過 624 億顆,年複合成長率( CAGR )高達 146% 。

    其實,開源硬件( Open Source Hardware )並不是新觀念,早於 1997 年開源界元老 Bruce Perens 就提出了硬體也能開源的想法; 然而,多年來業界對於開源硬體的需求和迫切性,遠遠不及軟體產業,但隨著雲計算的應用愈來愈普及,從商業軟件發展至核心操作系統再到硬體、晶片開發等,可以說是開源必然發展的趨勢。

    今天雲計算的很多核心架構都是由開源軟件推動,開源令計算更加標準化,大家透過共享大大降低技術成本,從而令科技更普及。據了解全球 95% 以上的軟件公司都有用開源軟件,科技廠商一方面分享源碼貢獻技術,同時亦從中受惠,皆因相關技術在開源社區中集百家之大成,在應用中得到不斷完善。

    開源亦催生出新的技術, 如雲原生服務, 例如阿里雲數據庫 PolarDB 。此外,雲原生亦令企業的關注點由技術和資源轉移到應用本身。低代碼( Low Code )應用及開發遂應運而生,這個開發平台能夠讓最懂業務而不懂代碼的人,都能開發系統應用,提高協同和創新效率,亦為企業節省開發各種應用的時間和金錢。企業協作平台「釘釘」便是一個好例子,據了解能夠大大減少了開發成本。

    總括而言,不論軟件或硬件,科技行業透過開源,能够共享、應用、改良及創新,建立一個良性循環,為科技產業提供一個開放透明的環境,令更多企業和個人受惠。

   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

    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