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

    國際視野

    在培育青年及協助其發展上,今年的《施政報告》略有一點著墨。政府期望年輕人能放眼國家,把握在大灣區的學習、就業、生活等等機遇,開拓廣闊的空間,實現夢想。

    為年輕人找出路

    在宣讀《施政報告》時,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提及,以香港的經濟和市場規模,青年人的失業率可能會維持雙位數字一段時間。在如此的環境下,為協助香港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,特區政府將推出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」,鼓勵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,出任與創科相關的職位,名額 400 個。據消息指,在此計畫下的企業可向政府申請每月約 1.8 萬元資助。

    除了就業,她認為愈來愈多青年人渴望透過創業一展所長,故又推出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畫」,預計在疫情穩定及恢復跨境旅遊後,由「青年創業計畫」預留約 1 億元,為約 200 間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,並向約 4,000 名青年提供服務。特區政府還計畫成立「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」,向香港青人在大灣區創業提供一站式資訊、宣傳及交流平台。

    對於年輕人,歸根究底政府還是不太了解他們的目標及需求,如要往外闖的一群,不用資助也早有計畫。本想留下的發展的,卻因為沒有機會。如果把那筆用在大灣區的資金,資助本地企業招聘更多創科畢業生,就算名額不變也足以減輕企業負擔、開拓職位及成就創科人才市場。他朝這班畢業生事業有成,豈止向大灣區發展,更應走向國際。香港人才最強的是擁有國際視野,這個特點不應被磨蝕。

    20 億引入海外專才

    政府一邊廂擔心青年欠出路就鋪路到大灣區尋找機會,另一邊又怕創科人才不足,結果計畫動用 20 億元推出為期五年的「傑出創科學人計畫」,招攬海外科研人才到港。

    這些創科專才具經驗、具資歷,然而具身價,花 20 億元為填補人才庫無可厚非。不過,早前才流失多名在科研界顯赫有名的土生土長人才,現在推這策
    略,難免有將功補過、遲做好過不錯之嫌。最大的問題是,以當今香港的經濟、社會氣氛及政治環境,其實是專才來港的阻力。錢,還是其次。

    雖然引入科研人才跟鋪路讓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沒有大衝突,若仔細想想,當年輕一群都往外走,幾年後斷層就會出現。

   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

    相關文章